一、总标准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1.传承性 |
1.1前期基础 |
1.有固定的工作载体或项目平台。 2.项目及其负责团队在师生中有较大的影响力。 3.项目负责人思想政治素质高,统筹育人工作的能力强。 |
1.2传统继承 |
1.有良好的育人传统。 2.有2年以上的实施经历。 3.有明显的工作成效。 |
|
2.特色性 |
2.1项目特色 |
1.体现师生成长发展需求。 2.结合地情、校情紧密,反映党情、国情充分。 |
2.2育人特色 |
1.坚持以育人为中心,育人资源丰富、利用充分。 2.突出协同育人特色,机制优化、体系完善。 3.富有创新特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有新理念、新体系、新模式、新方法、新气象、新作为。 |
|
3.持续性 |
3.1组织保障 |
1.领导高度重视,定位准确。 2.项目设计科学合理,统筹推进扎实有序。 3.经费、场地、设施等基本条件保障有力。 |
3.2问题导向 |
1.聚焦工作中的短板弱项、薄弱环节,破解工作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2.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 3.围绕一体化育人体系构建,完善制度体系及工作体系。 |
|
3.3过程管理 |
1.过程设计科学,充分挖掘和利用不同岗位、不同群体的育人元素。 2.过程管理规范,充分激活不同主体的育人活力。 3.师生互动充分,师生关系和谐,育人文化氛围深厚。 |
|
4.实效性 |
4.1师生反响 |
1.师生知晓率、参与率高。 2.师生满意度高。 3.师生受教育效果好。 |
4.2问题解决 |
1.解决师生思想问题及时。 2.解决师生具体问题务实。 3.解决协同育人难题有创新。 |
|
4.3社会评价 |
1.学生家长反响好。 2.媒体评价高。 3.同行评价高。 4.上级部门评价高。 |
|
5.示范性 |
5.1典型价值 |
1.典型案例突出。 2.育人导向正确。 |
5.2示范引领 |
1.育人模式具有创新性。 2.方法载体具有示范性。 3.育人经验具有规律性。 |
|
5.3应用推广 |
1.可视化成果传播广。 2.典型做法可复制。 3.育人模式可推广。 |
二、分标准
(一)课程育人精品项目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1.育人目标 明确 |
1.1导向明确 |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和运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
1.2目标制定 |
1.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内容,深入研究专业培养规格中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和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2.提出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和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到课程育人目标之中,并分解落实到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案讲义当中。 |
|
2.思想政治元素鲜明 |
2.1教材讲义 |
1.科学选取教材,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按照要求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其他专业课程教材选取坚持正确政治导向,杜绝唯西方译著、唯英文原版的取向。 2.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案讲义,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教材讲义必要章节,教育引导学生坚持“四个正确认识”。 |
2.2课堂教学 |
1.综合采用理论阐述、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提问答疑等方式,通过PPT、视频、动漫等形式,深入阐释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从专业知识点的讲解升华到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相统一。 2.课堂效果好,师生互动性强,授课教师讲授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教育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
2.3知识点考核 |
1.将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列入课程考核关键知识点,落实到课堂测试、课后作业、中期检查、期末考试当中。 2.创新考核评价方式,结合案例分析、情景设计、论述问答等方式,对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科学有效考核。 |
|
3.教师主体作用发挥 |
3.1素质能力 |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具有良好师德师风,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自觉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3.具备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功底,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注重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工作能力。 4.课程负责人具有3年以上从事本门课程的教学经验。 5.无违法违纪和学术不端行为。 |
3.2主体责任 |
1.建立以专业课教师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党委宣传部、相应学院共同参与的课程育人团队。 2.建立专业教师会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集体备课制度;建立专业课教师主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听课助讲制度。 3.教学记录完整,教学档案齐全。 |
(二)科研育人精品项目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1.导向鲜明 |
1.1思想价值引领 |
1.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 2.坚持培养师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
1.2思想政治表现 |
1.在团队组建和人员选拔中重点考察参与人员的思想政治表现。 2.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考察参与人员的思想政治表现,特别是注重考察教师的师德师风和言传身教。 |
|
1.3学术道德教育 |
1.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制度体系。 2.对师生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组织编写学术道德教育读本,在本科生中开设相关专题讲座,在研究生中开展相应公选课程。 3.组织师生开展学术规范自查自纠,治理遏制学术研究、科研成果的不良倾向。 |
|
2.管理与评价体系健全 |
2.1科研育人管理 |
1.建立科研导师制,落实导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2.科研团队中老中青人员数量和结构合理,较好发挥“传帮带”作用。 3.将育人工作作为科研管理的核心环节。 |
2.2学术成果评价 |
1.立足科技前沿,鼓励师生科技创新的原创性、自主性。 2.坚守中国立场,系统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和方法。 3.坚持育人为本,将人才培养质量纳入学术质量评价体系。 |
|
2.3学术成果应用 |
1.坚持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 2.鼓励教师将最新学术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支持和指导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与创业实践活动。 3.促进科教协同育人和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与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和社会企业建立成果转化和合作育人机制。 |
|
3.育人氛围深厚 |
3.1科研育人环境 |
1.强调政治纪律与倡导学术自由相统一。 2.激励师生集体攻关和联合攻关。 3.以人文关怀促进科学研究。 |
3.2思想文化建设 |
1.加强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 2.以学术研究与应用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思想文化建设。 |
(三)实践育人精品项目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1.育人目标 精准化 |
1.1目标导向 |
1.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2.开展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作风。 |
1.2主题选取 |
1.活动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弘扬主旋律,突出思想内涵 2.时代感强,紧密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布局,面向地方和行业需求,结合学校和专业特色,贴近师生实际 |
|
2.组织实施 体系化 |
2.1组织安排 |
1.制定总体工作方案、年度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设计周密,准备充分。 2.广泛组织发动,师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使实践活动过程成为师生自觉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3.按照课程化要求精心设计并组织实施,有具体的实践目标、教学方案和评价手段,实践过程有条不紊,组织管理到位,无安全事故。 |
2.2项目运作 |
1.坚持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建立完善的项目化运行机制。 2.合理组建团队,体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团结协作精神。 |
|
2.3教育成效 |
1.实现双向受益,学生表现优秀并深受教育,取得较大社会效益。 2.形成一套成熟的实践育人模式。 3.形成较大品牌影响,获得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
|
3.育人机制 协同化 |
3.1实践基地 |
1.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 2.基地建设方向选择符合国家、行业产业、高校和地方的重点发展规划,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度契合。 3.各方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在组织管理、联动对接、基地建设、项目平台、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实践育人机制和载体。 4.牵头高校和主要参与单位,承担一定数量的国家和省(区市)重大项目,汇聚了相应资源要素,在软硬件设施、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能够为创新基地的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支撑与保障。 |
3.2协同机制 |
1.统筹安排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促进有机融合、同向同行,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 2.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 |
(四)文化育人精品项目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1.育人目标精准化 |
1.1目标导向 |
1.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3.推动大学文化走出去,使高校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
1.2主题选取 |
1.活动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弘扬主旋律,突出思想内涵。 2.时代感强,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结合学校和专业特色,贴近师生实际。 |
|
2.组织实施体系化 |
2.1组织安排 |
1.制定总体工作方案、年度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设计周密,准备充分。 2.广泛组织发动,师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使活动过程成为师生自觉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3.精心组织实施,实践过程有条不紊,组织管理到位,无安全事故。 |
2.2品牌化运作 |
1.制定总体规划,有年度工作实施计划和重要项目。 2.结合学校实际和师生特点,创新工作载体,打造“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名片。 3.推出师生原创歌剧、舞蹈、音乐、影视等文艺精品,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 |
|
2.3教育成效 |
1.实现双向受益,学生表现优秀、深受教育,取得较大社会效益。 2.形成一套成熟的文化育人模式。 3.形成较大品牌影响,获得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
|
3.育人形式多样化 |
3.1核心价值观教育 |
1.贯彻落实中办《英亚体育在线_中国足彩网-【首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以及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英亚体育在线_中国足彩网-【首页】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 2.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利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和重大活动,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宣传教育,引导师生坚定“四个自信”。 3. 经常性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开展民族英雄、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身边好人、最美人物等学习教育活动,开展辅导员年度人物、大学生年度人物等推选活动,推广展示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培育选树一批可亲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
3.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1.开展经典诵读、传统节日振兴、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活动。 2.建设文化传承基地,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 |
|
3.3革命文化教育 |
1.开展“爱国·奋斗”“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等主题教育活动。 2.组织编排展演一批以革命先驱为原型的舞台剧、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歌舞音乐、以革命文化为内涵的网络作品,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 3.建立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库,统筹发挥校内外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教育引导师生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
|
3.4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
1.积极组建“优秀辅导员讲师团”和“大学生骨干宣讲团”等讲师团,深入开展“双团双巡”等宣讲活动,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阐释。 2.大力推动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师生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深入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3.推动开展“习近平教育思想学悟行”“学习进行时”“行动进行时”系列宣传,引导干部师生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4.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加强宪法法律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纳入日常课程体系,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
|
3.5校园文化建设 |
1.开展文明校园创建,积极参与“全国文明校园”评选。 2.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3.建设美丽校园,实现校园山、水、园、林、路、馆建设达到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
(五)网络育人精品项目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1.育人导向明确 |
1.1目标导向 |
1.坚持明确的育人导向,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 2.注重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创造优秀网络文化产品,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净化网络空间,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
1.2建设方向 |
1.突出新技术、新理念,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2.突出政治性、主旋律,积极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3.突出教育性、感染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与弘扬,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百姓故事,讲好身边故事,弘扬网络正能量。 4.注重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推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
|
2.品牌化建设显著 |
2.1网络平台 |
1.注重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充分开发网络资源,具有技术创新优势。 2.平台建设综合、联动、高效,融合教育、管理、服务等功能。 3.设计美观,结构科学,操作便捷,体现精品创意。 4.信息内容丰富,更新及时,富有思想性、教育性。 5.覆盖面广,师生黏合度高,传播效果良好,社会影响较大。 6.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 |
2.2网络活动 |
1.活动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弘扬主旋律,契合师生思想实际、成长需求。 2.工作方案详尽科学,组织周密到位。 3.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主动向线下延伸。 4.师生参与度高,互动效果好,反响热烈。 |
|
2.3网络作品 |
1.富有网络特色,突出主流文化,体现价值引导,充满正能量。 2.优秀原创,体现精品创意,注重指标的凝练性、内容的故事性、蕴涵的深刻性、语言的感染性、阅读的便捷性,贴近师生需求和喜好,能激发情感共鸣。 3.在网络上有较大影响力,有较高的转发、评论和引用量。 4.广泛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网络文明进校园”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推广展示一批“网络名篇名作”。 |
|
3.运行模式健全 |
3.1运行机制 |
1.健全培育、评估、推广、保障四位一体建设机制,推进品牌化建设、项目化运作、优质化产出,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建设模式。 2.制定建设方案、工作规划,明确建设方向、重点、特色和实施步骤。 3.健全管理、运行制度,有严格规范的内容采集、编辑和发布制度。 4.落实经费、场地、人员、硬件等必要的条件保障。 |
3.2队伍建设 |
1.培育一批网络教育名师、选树一批校园好网民,形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技术、网络管理、网络创作、网络评论、网络研究队伍。 2.坚持专兼结合,积极动员引导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特别是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参与网络育人。 3.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 |
(六)心理育人精品项目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1.育人导向明确 |
1.1目标导向 |
1.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关心呵护和暖心帮扶中开展教育引导。 2.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高校整体发展规划,作为高校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
1.2制度建设 |
1.心理咨询的值班、预约、转介、重点反馈等制度健全,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师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服务。 2.严格遵循保密原则,建立心理健康数据安全保护机制,保护师生隐私。 3.实施分类引导,注重因材施教,精准施策。 |
|
1.3平台保障 |
1.按照不低于20元/生的标准设立专项工作经费,配备必要办公场地和设备。 2.拥有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相对成熟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 |
|
2. 组织实施体系化 |
2.1教育教学 |
1.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对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和辅修课,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其中,公共必修课原则上应为2学分。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体系,组织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教材。 |
2.2实践活动 |
1.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5•25”心理健康节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效果良好。 2.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
|
2.3咨询服务 |
1.全校至少拥有2名具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 2.拥有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评室、团体活动室、综合素质训练室等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网络平台,具有健全的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自助与他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体系。 |
|
2.4预防干预 |
1.开展心理测评活动,每年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应用由教育部组织研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使用可能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覆盖面和科学性。 2.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健全,拥有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完善,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严重心理危机个案的发生。 3.建立心理危机转介诊疗机制,畅通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到校医院、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及时转介疑似患有严重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师生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接受诊断和治疗。 |
|
3.育人形式创新 |
3.1手段创新 |
1.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线下线上、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2.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好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3.及时总结推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经验,辐射推动区域和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3.2拓展传播渠道 |
1.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书刊、影视、动漫等传播形式,组织创作、播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精品和公益广告,传播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意识。 2.创新宣传方式,主动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和新媒体平台,广泛运用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心理保健能力。 |
|
3.3发挥师生主体作用 |
了解师生需求,支持师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长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积极自助。 |
(七)管理育人精品项目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1.育人职责明确 |
1.1育人导向 |
1.坚持管理育人理念,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 2.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
1.2职责梳理 |
1.研究梳理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制定详细的岗位说明书,明确管理育人的职责、目标、内容和路径,作为开展工作、聘任考核的重要依据。 2.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系。 |
|
2.实施机制健全 |
2.1岗位设置 |
1.建立管理育人示范岗的遴选、培育、考核机制。 2.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权利与义务界定清晰。 3.在本单位、本系统同类岗位中具有较强示范效应。 |
2.2设岗条件 |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工作能力突出,是本单位的先进工作者或模范代表。 3.爱生敬业,为人师表,甘于奉献,在师生中口碑好,有管理育人、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 |
|
2.3岗位运行 |
1.健全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和标准,制定育人规划和方案。 2.认真履职,利用岗位平台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行挂牌上岗。 3.强化考核,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岗位考核评价范围,进行评奖评优。 |
|
3.育人路径清晰 |
3.1管理育人 |
1.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在干部队伍、教师队伍、经费使用等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管理育人方式方法,在管理育人方面有实招、新招。 2.坚持依法依规办事,不断改进工作作风,积极探索创新,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和育人水平。 |
3.2思想教育 |
1.在依法治校、自律自觉等方面模范带头,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2.围绕管理工作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利用工作契机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引导师生的思想和行为。 4.注重营造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 |
(八)服务育人精品项目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1.育人职责明确 |
1.1育人导向 |
1.坚持服务育人理念,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 2.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
1.2职责梳理 |
1.研究梳理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作为工作的职责要求,体现在聘用、培训、考核等各环节。 2.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 |
|
2.实施机制健全 |
2.1岗位设置 |
1.建立服务育人示范岗的遴选、培育、考核机制。 2.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权利与义务界定清晰。 3.在本单位、本系统同类岗位中具有较强示范效应。 |
2.2设岗条件 |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服务技能突出,是本单位的业务能手或模范代表。 3.爱生敬业,为人师表,甘于奉献,服务意识强,在师生中口碑好,有服务育人、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 |
|
2.3岗位运行 |
1.健全制度,规范服务流程和标准,制定育人规划和方案。 2.认真履职,利用岗位平台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行挂牌上岗。 3.强化考核,建立综合评价方式,选树服务育人先进典型模范。 |
|
3.育人路径清晰 |
3.1服务育人 |
1.坚持教育与服务相结合,在后勤保障、图书资料、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等服务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服务育人方式方法,在服务育人方面有实招、新招。 2.努力为师生提供专业、优质服务,充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合理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服务之中,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和育人水平。 |
3.2思想教育 |
1.坚持以身作则,服务师生,充分展现良好素质形象,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2.围绕服务内容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质。 3.积极抓住服务中的契机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引导师生的思想和行为。 4.注重营造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促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
(九)资助育人精品项目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1.育人职责明确 |
1.1育人导向 |
1.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构建经济资助、精神培育和能力锻炼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爱党爱国意识、自立自强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勤俭节约意识和感恩奉献意识。 2.打造“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3.找准“结合点”,推动精准资助与因材施教的紧密结合,精准发力。 |
1.2管理办法 |
1.坚持立德树人,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资助管理规范,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 2.将在资助过程中育人作为工作的职责要求,体现在聘用、培训、考核等各环节。 |
|
2.实施机制健全 |
2.1工作体系 |
1.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2.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 |
2.2长效机制 |
1.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 2.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 |
|
2.3考核评价 |
1.将资助育人作为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综合绩效考核。 2.加大资助育人工作在学生资助绩效考评体系中的权重比例,推动资助育人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和公开化。 |
|
3.育人路径清晰 |
3.1过程育人 |
1.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 2.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 3.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 4.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 5.在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环节中,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
3.2学生主体作用 |
1.支持学生自主创业,积极自助。 2.积极发挥现身说法的作用,培育学生良性心态,使今天的受助人成为未来的施助人,推出典型、感人的案例。 |
|
3.3品牌项目 |
1.培育建设一批“发展型资助的育人项目”,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动作用。 2.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计划”。 |
|
3.4主题活动 |
1.开展“助学﹒筑梦﹒铸人”“诚信校园行”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 2.运用新媒体,创新多种渠道,结合学生的需求,结合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结合新媒体的特点,打造易于学生接受的资助新模式新方法。 |
(十)组织育人精品项目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1.育人目标明确 |
1.1主体责任 |
1.建立组织及主要负责人落实育人工作的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 2.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组织。 3.具体落实本组织的意识形态责任制。 |
1.2建设目标 |
1.以育人为核心推进组织建设,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有效提升各类组织的组织力。 2.以精品项目建设提升育人实效,遴选培育院(系)党建工作标杆,培养选树一批党务工作示范岗和青年教工党员示范岗,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
|
1.2育人功能 |
1.充分发挥组织的思想育人功能,在引领师生、凝聚师生、服务师生中发挥积极作用。 2.充分发挥组织的活动育人功能,在丰富师生文化生活、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中发挥积极作用。 |
|
2.育人体系健全 |
2.1组织机构 |
1.组织成员稳定,权利与义务界定清晰。 2.内部机构设置科学,信息沟通顺畅。 3.规章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有序。 |
2.2领导班子 |
1.领导班子成员政治素质强、作风正、纪律严,其中教师党支部书记为“双带头人”。 2.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3.民主决策,群众监督渠道畅通。 |
|
2.3工作体系 |
1.工作程序标准化,年度计划制订详细,年度总结认真客观。 2.工作体系常态化,日常工作不折不扣,重点工作创新突破。 3.工作机制长效化,思想教育与行为约束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具体问题相结合。 |
|
3.育人路径清晰 |
3.1思想教育 |
1.以抓理想信念教育促进组织建设,政治学习主题突出、效果好,成员自觉以先进理论为指导,思想政治素质高、精神追求高尚。 2.以抓基层党建促进组织建设,每年开展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切实发挥党员干部、师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成员积极主动参与组织建设,组织的战斗力强、影响力大。 3.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组织建设,组织人际关系和谐,成员生活情趣健康。相互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
3.2组织动员 |
1.政治立场坚定,在重大事件中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发声。 2.主动作为,在服务学校的中心工作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3.创新形式,能够有效利用网络载体和社会化动员方式扩大组织的影响力。 |
|
3.3主题活动 |
1.有计划地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力大。 2.育人活动阵地建设强,实现“建、管、用”并举,资源丰富、利用充分,网络育人阵地建设强、线上线下结合紧密。 3.育人活动品牌建设强,凝聚和服务师生时间长、范围广,对社会的显示度高、价值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