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思想的确立,都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中国共产党人新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一个集时代性、原创性与系统性于一体的科学体系。只有全面深入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才能更好地领略这一思想的基本轮廓和总体面貌,更好地领会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更好地用这一思想指导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及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总结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是“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核心内容,从注重反映内在思想理论逻辑和宏观方向战略引领性的视角出发,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大的逻辑线索来思考。
第一,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科学的理论、管用的理论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和解答,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和发展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理论新境界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历史性飞跃的基本标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的产物,集中反映党和人民顺应时代发展的思想创造,也使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站在时代思想的制高点上,在展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引领力上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深入阐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首先要把握这一思想创立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标志着经历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是我们党在科学把握时代趋势和国际局势重大变化,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基础上作出的,有着充分的时代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逻辑起点、立论依据。历史方位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赋予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新的时代内涵,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提供了新的时代坐标和科学依据,为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把握了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发展阶段,就能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特征、历史地位和理论价值。
第二,时代主题和历史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思想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理论体系,都是回应时代挑战、破解时代难题的结果,也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理论主题和中心线索。马克思主义是在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益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时代背景下探求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解放道路与前景问题的科学理论。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言,毛泽东思想是在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探索中国革命与建设问题的科学理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则是针对性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科学理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纲”,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命题”“总线索”。抓住了这个“总命题”“总线索”,就抓住了这一科学体系的纲,从而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仍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高高擎起的思想旗帜,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党的理论使命,仍然是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篇章。立足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历史使命,同时代主题紧密相连,是时代主题的自然延展和逻辑升华。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主题,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内在逻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完成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必须紧紧围绕实现伟大梦想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整体,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是:伟大梦想是目标,伟大斗争是动力,伟大工程是保证,伟大事业是路径。在“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四个伟大”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不仅对党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新要求,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引领全局的总蓝图、谋划工作的总坐标,体现了奋斗目标、实现路径、前进动力的高度统一,历史传承、现实任务、未来方向的高度统一,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前途命运、人民的前途命运的高度统一,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怎样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使我们党对自身肩负历史使命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第三,最本质特征和政治立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最本质特征、最大优势和政治立场,是带根本性的问题、原则性的问题和管总的问题,既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又决定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和价值理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关系全局的地位。因此,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必须充分认识最本质特征、最大优势和政治立场问题在其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
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包括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的思想,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关系,反映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深入总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重大理论创新价值,既同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相一致,更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创新发展。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根红线,也是共产党领导国家和治国理政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逻辑。以人民为中心,贯穿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各领域、全过程。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发展问题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谈到全面深化改革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谈到宣传思想工作时,强调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舆论导向;谈到文艺创作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谈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在参加首都植树活动时,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绿化思想,等等。
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指向中国,也包容世界。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民族抱负、世界责任。
第四,发展理念和施政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两大布局。
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谋划发展、领导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首要任务;而以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和施政布局谋划发展、领导发展,又同党的历史使命能否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紧密关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创新发展理念,明确发展布局,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与“术”之间的基本衔接点。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发展理念”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对发展内涵作了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全方位拓展,把英亚体育在线_中国足彩网-【首页】发展的思想和理论提升到新的高度。新发展理念内涵丰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深化拓展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
在“施政布局”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方法论,制定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着眼于工作全局,又突出战略重点,从点面结合上回答新时代建设布局的问题。“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整体布局,从面上回答新时代“施政布局”的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涉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四大重点任务,“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重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
第五,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分“两步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战略目标上,新时代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战略步骤上做出了“两步走”的新的战略安排,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两步走”战略安排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意义重大。
其一,“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是“三步走”战略规划的深化和细化。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提出过“老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总体小康实现以后,党中央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不论是“老三步走”,还是“新三步走”,对于2020年以后第三步具体如何走都没有细化,这是因为为时尚早,过早规划尚无可能和必要。进入新时代以来情况则明显不同,距离2020年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2020年以后第三步如何走需要进一步明确细化,所以十九大报告提出“两步走”是顺应中国发展大势的新的战略安排。
其二,“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是“三步走”战略目标任务的升级版。按照“三步走”的战略规划,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则提出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则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比于“三步走”的战略规划,“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一是目标提前,二是任务加重。这其中不仅有量的提升,更有质的飞跃。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把目标从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扩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吻合一致,体现了伟大事业与伟大梦想的有机统一。党的十九大之所以做出这种目标任务升级的战略安排,一是由于我们几十年的发展成就巨大,实现宏伟目标任务有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二是因为中国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我们有基础、有信心、有能力承担更大压力,将目标任务升级。
其三,这种分阶段、分步骤的改革方法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一贯所坚持的,“老三步走”“新三步走”到现在的“两步走”都是如此。分阶段、分步骤、稳扎稳打,不冒进、不急躁,方能行稳致远。尤应是,党的十九大作出“两步走”战略安排时,对发展目标做了原则性规划,没有提出具体的数字指标,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第六,各领域基本思路和宏观部署——新时代党治国理政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各方面的运筹实施。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经济领域,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政治领域,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特别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文化领域,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别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社会领域,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特别是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生态领域,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特别是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祖国统一领域,要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要推进香港、澳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行稳致远。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
第七,战略保障和外部条件——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在安全保障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总体国家安全观科学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如何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安全基本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重点领域国家安全是主阵地、主战场,要把确保政治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维护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外部安全。
在军事保障上,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战略支撑。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建设强大的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打造坚强高效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在国际环境上,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和平赤字、文明赤字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始终不渝倡导合作共赢理念;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第八,关键所在和决定性力量——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打铁必须自身硬。要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同全面从严治党紧密结合起来,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伤,敢于壮士断腕,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消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统领地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作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要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保持高压态势,深化标本兼治,推动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向压倒性胜利转化,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作者: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甄占民 牛先锋 陈曙光 李海青)